当前位置  |   首页  |  品牌观察

​聚焦“十五五”:禁酒令下白酒企业的攻与守

文/酒说 品牌观察 2025/7/4 10:24:18 阅读:6774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下称“《条例》”),对公务接待、商务活动中的饮酒行为提出了空前严格的规范。这并非一次短暂的政策收紧,而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塑政商关系、倡导健康社会风尚的结构性举措。对高度依赖商务与政务消费场景的白酒行业而言,一个时代已然落幕,“十五五”(2026-2030年)期间,行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不可逆转的范式革命。

本报告研究发现,《条例》的实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超级催化剂”,它将急剧加速已经存在的四大趋势:一是市场总量天花板显现,商务消费基本盘被结构性削弱;二是“K型分化”极化,高端品牌承压,次高端面临“坍缩”风险,大众及光瓶酒价值凸显;三是渠道库存“堰塞湖”风险加剧,传统压货模式濒临失效;四是消费者心智加速迭代,大众化、悦己化、健康化需求成为主流。

通过与帝亚吉欧(Diageo)、保乐力加(Pernod Ricard)等全球烈酒巨头的深度对标,基业昶青发现中国白酒企业在品牌组合的抗风险能力、全球化运营和数字化直面消费者(DTC)能力上存在显著的结构性短板,这在“后禁令时代”将成为其发展的致命弱点。

面对这场生存与发展的“大考”,白酒企业必须摒弃路径依赖,采取决绝的“攻守兼备”战略:

▪ 守:筑牢防线,穿越风暴。 “守”是生存的基石。核心在于三大“护城河”工程:一是彻底的合规与价值重塑,从“官酒”形象向“民酒”和“文化酒”彻底转型,赢得社会“牌照”;二是深耕大众与私人消费,将战略重心从团购转向宴席、家饮等真实动销场景;三是渠道去库存与健康化,企业与经销商共同消化泡沫,建立以终端动销为核心的新型厂商关系。

▪ 攻:锐意破局,开辟新大陆。 “攻”是发展的唯一出路。核心在于四大“新增长引擎”的打造:一是颠覆性的产品创新,系统性布局低度化、利口化、健康化产品矩阵,主动拥抱年轻消费者;二是全面的数字化DTC转型,构建私域流量,实现对消费者的精准洞察与服务;三是系统性的全球化征程,以文化为帆,真正将白酒打造为世界的烈酒品类;四是敏捷化的组织与人才变革,引入跨界人才,打破科层制,为创新提供组织土壤。

基业昶青断言,“十五五”将是白酒行业的“洗牌期”与“重塑期”。等待和观望只会错失最后的转型窗口。唯有那些能正视现实、勇于自我革命、果断采取攻守策略的龙头企业,才能在这场风暴中淬炼成钢,进化为真正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现代化消费品公司,实现基业长青。

当“时代列车”驶入新轨道

新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颁布,不仅仅是一纸文件,它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标志着中国白酒行业赖以生存数十年的宏观环境与底层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过去,白酒深度捆绑于商务、政务接待场景,其高端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此。如今,这一核心支柱被釜底抽薪,所有企业都被迫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重新思考“为谁酿酒”、“如何卖酒”的终极问题。本报告旨在穿透迷雾,为身处历史转折点的中国白酒企业,提供一份清晰、务实、可落地的“十五五”战略导航图。

新现实:结构性冲击下的行业变局

《条例》的冲击是直接且深远的。它并非短期影响,而是对行业需求结构的一次“外科手术式”重塑,将彻底改变市场的游戏规则。

(一) 核心需求坍缩,市场规模面临硬着陆

过去,高端及次高端白酒销售额中,有相当一部分由公务及关联商务消费贡献。据基业昶青估算,这一比例在部分次高端品牌中可能高达40%-50%。《条例》的严格执行,将导致这部分需求在短期内“蒸发”。

image.png

(二) “K型”分化极化,次高端成“重灾区”

冲击并非平均分布,而是呈现极化的“K型”态势。

▪ 高端(>1000元):受到冲击但韧性仍在。茅台等具备强金融和收藏属性的品牌,其私人消费和礼品消费基本盘稳固,但价格泡沫将被挤出。

▪ 次高端(300-800元): 面临“坍缩”风险。该价位段是过去商务宴请的主力,需求场景与《条例》精准冲突,是本次冲击的最大受害者。

▪ 大众及光瓶酒(<300元): 迎来结构性机遇。随着消费回归理性,大众宴席、家庭自饮和朋友聚会成为主流场景,高品质的光瓶酒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image.png

全球对标:

从烈酒巨头看抗风险“免疫力”

面对区域性的政策冲击,全球烈酒巨头的经营模式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对标它们,更能看清中国白酒企业的结构性软肋。

(一) 品牌组合:从“一招鲜”到“矩阵化”

中国龙头酒企往往依赖一两个超级大单品,而帝亚吉欧、保乐力加则构建了覆盖不同品类、不同价格带、不同消费场景的“品牌金字塔”。当某一品类(如伏特加)或某一市场(如俄罗斯)受挫时,其他品牌(如威士忌、龙舌兰)能迅速补位,形成强大的内部对冲机制。

image.png

(二) 核心能力:从“渠道为王”到“消费者为王”

全球烈酒巨头早已完成了从渠道驱动到消费者驱动的转型。它们在数字化营销、消费者洞察和DTC能力上遥遥领先。

image.png

“十五五”攻守道:

禁酒令之下的生存与发展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白酒企业必须进行一场“思想破冰、战略破局”的深刻变革。攻守兼备,方为出路。

(一) 防守篇:强基固本,筑牢“压舱石”

▪ 合规与价值重塑: 这是防守的重中之重。企业必须立刻、公开、彻底地与“官酒”、“腐败酒”形象进行切割。在所有宣传中,剔除彰显身份、地位的元素,回归“匠心”、“传承”、“分享”、“喜悦”的品牌本源。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设立严格的内部销售合规准则。

▪ 深耕真实动销场景: 战略重心必须从无法掌控的商务宴请,转向可以深耕的“民间三大宴”——婚宴、寿宴、宝宝宴,以及家庭自饮和朋友聚会。

案例:某区域龙头酒企近年来持续深耕本地宴席市场,与婚庆公司、大型酒店深度绑定,推出定制化宴席产品和服务,在商务消费下滑时,其宴席市场销售额实现了双位数增长,构成了坚实的业绩底盘。

▪ 渠道健康化与去泡沫: 企业与核心经销商应共同制定以消化存量为首要目标的联合动销行动计划。通过数字化工具赋能终端,掌握真实的开瓶动销数据,强化“开瓶率”和“终端周转率”等指标的考核。

(二) 进攻篇:锐意破局,开辟“新航路”

image.png

1. 产品创新矩阵:

▪ 拥抱低度化、利口化: 成立独立的“青年酒饮事业部”,推出20-40度、果味、花香等多元风味的新派白酒,抢占年轻人的第一口。

▪ 布局健康化: 探索将药食同源理念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开发“饮后负担小”、“有益成分保留”的次世代产品。

▪ 试水即饮(RTD): 推出高品质白酒基预调酒或苏打酒,进入便利店、新零售等即饮渠道,以高频消费品逻辑运营。

2. DTC全面转型: 将DTC视为“一把手工程”。构建以小程序、APP为核心的私域用户池,通过内容营销、直播互动、会员定制等方式,直接服务C端消费者。利用一手数据洞察,反向指导产品研发和营销投放,实现“精准滴灌”。

3. 全球化2.0:

▪ 文化破圈: 赞助国际电影节、艺术展、高端餐饮周等,将白酒定位为东方雅致生活方式的代表,而非仅是“烈酒”。

▪ 标准对话: 建立类似葡萄酒、威士忌的“风味轮”和品鉴体系,用国际通行的语言描述酱香、浓香、特香等魅力,降低认知门槛。

行动路线图:

迈向新生的组织与能力保障

从战略到执行,需要坚决的行动和彻底的组织变革。

(一) 顶层设计:以“休克疗法”的决心推动转型

最高管理层必须向内外传递一个信号:过去的模式已经死亡,我们正在全力开创一个新纪元。这意味着需要容忍转型初期的阵痛,如收入下滑、利润降低,并将资源坚定地投向代表未来的新业务。

(二) 能力建设:从“推”到“拉”的能力重塑

企业应系统性地盘点现有能力与未来战略要求之间的差距,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投入和建设。

image.png

(三) 资源配置:一场“预算的革命”

战略转型的背后是资源的重新配置。企业必须果断地将预算从低效的传统领域,转向能够驱动未来增长的新领域。

image.png

这一资源配置的调整,是企业战略意图的最终体现。它要求企业管理者有决心打破路径依赖,对现有预算进行“外科手术式”的重构,将每一分钱都投在能创造长期价值的刀刃上。

告别黄金时代,拥抱新范式

《条例》的全面落地,是中国白酒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依赖特定消费场景、由渠道和客情驱动的“黄金时代”的终结;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回归消费本质、由产品力和品牌力驱动的“新范式”元年。等待与观望是最大的风险,路径依赖是最大的敌人。

“十五五”期间,白酒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规模与价格之争,而是多维度、系统性的能力之战。这场战役的胜负,取决于企业能否同时打赢两场战争:

▪ 对内的“价值重塑之战”: 能否成功摆脱对商务政务消费的依赖,将品牌真正植根于亿万大众的多元化、个性化、悦己化消费场景之中,这是决定企业能否“活下去”的防守基石。

▪ 对外的“边界突破之战”: 能否成功突破品类、市场和能力的边界,在年轻化、健康化、全球化的新大陆上建立稳固的“第二根据地”,这是决定企业能否“活得好”的进攻关键。

从“中国名酒”到“世界级消费品公司”,这不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生存逻辑、组织形态和价值创造方式的根本跃迁。历史已经将选择的权利交到了当代中国白酒企业家的手中。唯有那些具备远见卓识、勇于自我革命、能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组织进行系统性变革的领军者,才能带领企业穿越风暴,在新的时代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基业长青,并真正将中国白酒这一民族瑰宝,打造成为一张享誉全球的文化名片。

文章来源:基业昶青管理咨询